免费法律咨询:

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什么

劳动合同的效力直接关系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。当合同存在法定无效情形时,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。常见的无效情形包括以下几种:




以欺诈、胁迫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。欺诈是指一方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信息,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。例如,劳动者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,用人单位虚假承诺薪资待遇。胁迫则是指以暴力、威胁等手段强迫对方签订合同。这类合同因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无效。

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缺乏主体资格也会导致合同无效。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组织,若未办理营业执照或已被吊销执照,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。劳动者则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,年龄需满16周岁。未成年人或精神障碍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。

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。例如,约定劳动者从事非法工作(如走私、贩毒),或要求劳动者接受不合理条款(如超时加班不支付加班费)。这类条款即使双方自愿达成,也因违法而无效。

劳动合同形式不符合法定要求也可能影响效力。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,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。若仅为口头协议,一旦发生纠纷,劳动者可能难以举证。但若双方已实际履行劳动权利义务,口头合同仍可能被认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。

免除用人单位法定责任、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条款无效。例如,合同中约定“工伤概不负责”或“自愿放弃社保”,此类条款即使双方签字认可,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而无效。

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:劳动者已提供劳动的,用人单位应支付报酬;给对方造成损失的,过错方需承担赔偿责任;若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,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。

为避免劳动合同无效,双方应确保合同内容合法、真实,主体资格合规,并采用书面形式。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条款,用人单位则需遵守劳动法规,避免因合同无效引发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