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成员之间的赠与如何认定
家庭财产流转中,赠与作为常见方式需满足严格法律要件。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,赠与合同需双方真实意思表示,涉及不动产必须采用书面形式。对于房产等重大资产,需特别注意共有人同意条款,若属夫妻共同财产,即使登记在一方名下,也需配偶出具书面同意证明。未成年人接受赠与应由法定代理人代为办理,且不得损害被监护人利益。

税务认定方面,直系亲属间赠与享受多项政策优惠。个人所得税法规定,配偶、父母、子女等直系亲属间的房产赠与免征个人所得税,但需向税务机关提交户口本、出生证明等亲属关系材料。需注意若受赠人再次转让该房产,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原赠与人的持有时间可合并计算,这对未来售房税负产生重要影响。
不动产赠与必须完成物权变更登记。仅签订赠与合同不产生物权变动效力,双方需共同向登记机构申请变更登记。登记时需提交经公证的赠与合同、产权证书、身份证明等文件,同时结清相关税费。特别提醒,若赠与房产存在抵押登记,需先解除抵押或取得抵押权人同意,否则无法办理过户手续。
赠与行为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需重点防范。若赠与人存在未清偿债务,债权人可在知道赠与行为后一年内行使撤销权。为避免此类风险,建议在赠与前进行债务清查,必要时可对赠与财产办理抵押登记以阻断债权人追索。对于企业主家庭,建议采用分期赠与方式控制单次赠与规模。
为确保赠与效力,建议采取以下法律保障措施:首先对重大资产赠与办理公证,通过第三方机构固定证据;其次在赠与合同中明确附加义务条款,如赡养义务等;另外建议保留完整的资金流转凭证,对于货币赠与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操作;最后可考虑设立居住权登记,保障赠与人晚年居住需求。
通过系统了解赠与的法律要件和实操规范,家庭成员间可实现财产的安全流转。建议在实施重大财产赠与前咨询专业机构,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,既实现财产传承目标,又有效规避潜在法律风险。